昨天晚上參加了PanSci泛科學所舉辦的微型點子對撞機,主題是醫療崩壞。其實原本我是衝著他有送 《醫療崩壞!沒有醫生救命的時代》這本書而報名參加的,雖然說500元的報名費買這一本書是有點貴,不過想想還有演講可以聽其實也沒啥不好就是了
到了Infinity Cafe的時候感覺有點不太一樣,這一點也不像演講的樣子...=口=...原來他真的是一個討論的會議耶~還要自我介紹也太恐怖,整場裡面除了henry跟我以外就沒有醫學生了OAQ。
第一位講者是醫勞盟的秘書長方醫師,其實他講的東西都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不過那個投影片我似乎有看過就是了xd,或者只是因為我們整天在接觸這些東西....不過我覺得那個演講對於現場的一些非醫療相關從業人士是一個衝擊,因為電視上總是報導完這些相關的事情之後都會加上讓人家以為這些只是極端狀況的話語,誤導民眾認為說其實現在還是一個很美好的世界。但是其實在現實上,這就是現實,而且已經逐漸的在社會上發生。急診床滿到大家要睡地上,門診醫師只能花三分鐘就要結束一個病人,更遑論那莫名其妙的健保核刪無限放大,還有總額制度的問題,這些都是現實在發生的事情。
第二位講者是一位醫療資訊工作者,講述一些新興的發展技術是否有可能改善現在的醫療環境,基本上很多東西礙於台灣的法令是無法進行的,尤其是遠距醫療又規定一定要在偏遠地區才能實行,這真的是一個非常詭異的法令,不過之後我們再討論。當然醫療科技的發展對於醫療環境是否有辦法改善呢?我很存疑,畢竟現在的問題並不是醫師無法做出判斷或是無法良好的行醫,現在的問題是因為社會上存在著對於醫療從業人員的一種不信任,媒體無限放大醫生的過失行為,醫師只好實行防禦性醫療,然後又惡性循環,如果無法打破這個循環,醫療環境的改善是遙遙無期。
當然醫療科技的發展再這部份可能會有助益,可以協助醫師注意到我們無法注意的問題,進而提醒我們不要犯下過錯,我非常看好這部份的發展,而且相信除了基本的監測,決策系統的部份當然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發展,不過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決策系統出現的資訊,是否會影響到醫師自己的經驗判斷,畢竟一個病人的診斷並不是單純的數據即可決定,而是一個全人的關懷,如果說單純利用數據的檢查做出決定,可能反而會誤診,而如此的決策系統出現的數據,到底對於一生的判斷會不會有影響,而到時候如果發生醫療糾紛,要如何去決定責任歸屬呢?
最後有幾個問題提出來讓大家思考
1.為何病人、家屬在現代是比較願意相信Google而不是醫生的判斷?
相信這個事情很多學長姐都會遇到,病人家屬拿著google得到的答案來反駁說你做的事情是錯誤的,或是更甚的歸國子女拿著他們看都看不懂的論文來理論,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玩的事情(我是說人的思考模式喔,不是說這種事情)
2.我們現在被規定是要告知病人執行的相關風險,但是醫療糾紛的增加讓醫師只能更詳細的告知病人,但是這樣反而變成病人或家屬無法消化資訊,反倒更難做出抉擇,但是如果由醫師選擇性的告知,到時候發生事情變成醫師要負責,這種兩難,到底該怎麼解決?
當然我們可以說病人無法決定是他們的事情,但是畢竟救人是我們的天職,這樣似乎予我們的最初目的不符合,不但造成病人的掙扎與痛苦,也會造成我們內心的痛苦。這真的是一個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希望可以好好去思考囉~
PanSci泛科學:http://www.pansci.tw/
TMAL醫勞盟:http://tmal911.org/
台灣醫學生聯合會:http://fmstw.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